江苏食药同源产业发展全景:资源、企业与创新路径

  • 时间:2025-06-17
  • 编辑:人之康

江苏作为中医药文化重镇与经济发达地区,在药食同源领域呈现出传统智慧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的独特发展格局。从丰富的道地食材资源到科研院校的技术创新,从老字号企业的传承实践到现代药企的多元探索,江苏正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推动药食同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内该领域的重要标杆。

1.jpg

资源禀赋:道地食材构筑产业根基

江苏省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药食同源资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食材体系。邳州作为 "银杏之乡",拥有千年以上树龄的银杏古树 12 棵,百年以上 6800 棵,年产银杏 1 万吨,占全国产量的 1/3,其 "大佛指" 品种以果仁饱满、糯性强著称,已开发出银杏茶、复合果汁、黄酮饮料等系列产品,2024 年更成立国家食药同源银杏专委会,成为全国银杏产业核心区。宝应县则是 "中国荷藕之乡",其芡实种植面积超 2000 公顷,年产 2700 吨,被誉为 "水中人参",此外宝应慈姑作为唐代贡品,2011 年获国家地理标志,年加工出口 1.2 万吨,创汇 1200 万美元,形成了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盐城滨海县的白首乌占据全国 95% 产量,与人参、灵芝并称 "四大仙草",块根含蒽醌类化合物,具有补肝肾、乌须发的功效,已开发出饮片、代餐粉等产品;淮安金湖县的芡实依托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的生态优势,11 万亩种植基地年产 1.65 万吨,通过 "淮味千年" 品牌授权实现电商热销,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年增收 9000 万元。此外,南京溧水的白马黑莓富含原花青素,宿迁泗洪的碧根果产量占全国 1/3,南通如皋的灵芝种植基地为全国最大之一,这些道地食材共同构成了江苏药食同源产业的物质基础。江苏省:特色食药同源产品精要

产业实践:企业矩阵推动多元发展

江苏药食同源产业已形成科研院校、老字号企业、现代药企协同发展的格局。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核心科研力量,建设了江苏省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针对苏菊、银杏等道地药材开展慢性病预防研究,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并挖掘药膳配方,其与企业共建的科技小院成功解决了食药同源萃取率低、制剂品质不稳定等技术难题,已研发出数十种超临界萃取的中药材食品和保健品。江苏大学与江大源生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京口食药同源科技小院,不仅攻克技术难关,还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达成国际合作,推动中草药高值化利用。

老字号企业在传承中创新,苏州稻香村作为 1773 年创立的中华老字号,旗下 "稻香私房" 以 "药食同源・健康端午" 为主题,推出陈皮牡丹山药粽、黄精鲜肉粽等创新产品,其中黄精鲜肉粽获 2025 年第十九届中国粽子文化节全国粽子糕团技艺大赛 "粽子产品特等奖",其端午礼盒涵盖多种健康新品,出口全球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南京庆余堂始建于 1810 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其结合中医外科特色开发的食药同源产品,如王长杰医生的补血益气膏方,入选江苏省首批保护名录内的药食同源秘方,采用传统工艺精制,市场前景广阔。

现代药企则展现出强劲的产业化能力,泰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围绕银杏打造产业集群,吉泰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银杏叶、果为原料,生产王老吉银杏茶、银杏酒等系列产品;张家港市昊盛健康生物产业集团自 2014 年种植铁皮石斛 600 多亩,2022 年成为江苏首批试点生产药食同源铁皮石斛饮料的企业。康缘药业、苏中药业等大型药企虽未将药食同源作为核心业务,但其国家级科研平台和中药研发能力为相关产品开发提供了技术储备,而江大源作为专注食药同源功能食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从配方研究到生产的全链条服务能力,推动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江苏省食药同源市场调研

创新驱动:政策与科技双轮赋能

江苏省通过系统性政策支持药食同源产业发展,《江苏省中医药条例》《江苏省 "十四五" 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政策从产业规划、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发力,引导北部地区将中药材种植与精准扶贫结合,形成良性发展模式。在政策激励下,江苏药食同源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省现有中药饮片企业 41 家、中成药生产企业 104 家,其中泰兴现代农业产业园、江大源等企业的实践显示,产业集群效应正在形成。

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江苏大学科技小院研发的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升了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率,解决了产品制剂品质不稳定的问题,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数十种保健食品开发;在产品剂型创新方面,"行走的膏方" 等小支装设计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便捷需求,而南京中山制药与江苏中药产业研究院推出的莫愁膏方新品,则通过现代工艺与传统配方的结合,拓展了药食同源产品的应用场景。

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为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公众健康意识提升,江苏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对药食同源产品的接纳度显著提高。全国保健品市场中 "药食同源" 产品产值已达 3000 亿元以上,年增速 14%,江苏在滋补养生、美容养颜、体重管理等细分领域,正基于本地资源开发针对性产品,如宝应芡实药膳粥、滨海白首乌代餐粉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江苏省食药同源文化知名单位与企业概述

文化传承:从古籍智慧到现代实践

江苏药食同源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黄帝内经》"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的食疗原则在江苏历代医家实践中得到传承,葛洪在句容活动时用海藻治瘿病、青蒿治疟疾的记载,吴鞠通《温病条辨》中 "治温病当用清轻之品" 的食养理念,叶天士针对脾胃虚弱患者推荐山药粥、茯苓饼的个性化食疗方案,都为江苏药食同源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的薏苡仁、芡实等食材,至今仍是江苏民间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产业实践中,文化传承与创新并存,第三届 "扬子江杯" 厨王争霸赛暨首届国际药膳食养发展大会的举办,旨在普及中医药膳知识;江苏省中医养生学会药食同源产品研究分会沙龙围绕 "未来趋势与产品品类创新" 展开讨论,推动学术与产业结合;而淮安红椒、高邮界首茶干等地方特色产品,虽未明确标注药食同源,却在传统工艺中隐含了食材的保健功能,体现了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江苏食药同源文化:历史传承、特色食材与现代发展路径

从资源开发到文化挖掘,从技术创新到市场拓展,江苏药食同源产业正以系统思维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的深化、科研投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升级,江苏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药食同源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 "江苏方案"。



为你推荐

峡谷葛根粉(测试产品,勿下单)

价格: ¥28.0

立即购买
相关文章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平衡膳食八准则

​准则一 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核心推荐: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合理搭配。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

2025-06-06

安徽省食药同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安徽食药同源产业以亳州为核心,依托 “十大皖药” 工程,形成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亳州花茶市场份额占全国 70%,古井健康科技、协和成药业等企业推动产品高端化,2022 年中药企业销售收入达 749 亿元。产业面临同质化竞争等挑战,正通过品牌建设、标准引领和数字化监管破局,目标 2030 年全产业链产值破万亿,成全国创新高地。

2025-06-16

山东省:食药同源产业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产业价值

山东省食药同源产业依托政策支持(如纳入国家规划、地方产业园建设与补贴),形成文登西洋参(占全国产量 60% 以上,品牌价值超百亿,深加工产品丰富)、菏泽健康食品(山药深加工集群)等特色产业。随消费群体多元化(老年、白领、年轻群体),全国药食同源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山东作为产业大省,市场与产业价值潜力巨大,助力地方经济与乡村振兴。

2025-06-16

广西食药同源产业价值解析

广西依托 4600 余种药用植物资源(罗汉果产量占全国 90%、八角肉桂产量全球领先)与民族医药文化,食药同源产业市场价值显著,产品涵盖食品、饮料等多领域,畅销国内外。产业带动农业结构升级,协同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叠加通关便利化与产业扶持政策,广西食药同源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

2025-06-16

江苏食药同源产业发展全景:资源、企业与创新路径

江苏依托丰富的药食同源资源如邳州银杏、宝应芡实等道地食材,形成科研院校、老字号与现代药企协同的产业格局。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攻克技术难题,稻香村等企业推出创新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结合,展现强劲发展动力。

2025-06-17

    热门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