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养生智慧与香港国际都会的交汇点(香港药食同源信息汇总)

  • 时间:2025-06-25
  • 编辑:人之康

香港,作为一座国际都会,其独特的魅力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融合。古老的东方养生智慧——“药食同源”,在此地并未褪色,反而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深度结合,形成了一个独特且充满活力的市场。

“药食同源”的核心理念源自《黄帝内经》等古籍,即食物与药物并无绝对界限。在香港,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市民的日常餐饮中,如一碗老火汤或一杯凉茶,不仅是美味,更是承载着健康期许的日常保健品。这种将养生融入每日三餐的文化,构成了香港药食同源市场最坚实的基石。

近年来,随着全球健康意识提升、人口老龄化及科技进步,香港的药食同源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现代科学为传统配方提供了新验证,数字化重塑了营销模式,而完善的监管体系则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报告旨在全面剖析香港药食同源市场的生态系统,为行业决策者提供专业分析。

一、监管框架解析:在“药”与“食”之间航行

理解并遵循香港严谨而独特的监管框架,是企业成功的首要前提。香港的监管体系以清晰的二元结构为核心,将产品严格划分为“药”与“食”两大类别,并辅以相应的法律进行规管。

1.1 双轨并行的监管体系

香港对含有中药成分产品的监管,主要依赖于两部核心法例:

《中医药条例》(香港法例第549章): 这是规管中医药的核心法律,涵盖中医师注册、中药材使用与贸易,以及中成药的制造、销售与注册。由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管委會)负责执行。

《食物安全条例》(香港法例第612章): 该条例旨在规管所有在香港销售的食品,确保其安全。对于那些不作出医疗声称、作为日常膳食补充的药食同源产品(常被称为“保健食品”),则主要落入此条例的管辖范围。其监管重点在于食品的进口商/分销商登记制度、交易记录保存以及对有害物质的监控。

此外,《药剂业及毒药条例》(香港法例第138章) 作为规管西药的根本大法,也从侧面界定了中医药和食品的范畴。

1.2 产品身份的界定:中成药、中药材与食品

在香港的法律框架下,一个产品的最终身份并非仅由其成分决定,更关键的是其“声称”(Claim)的用途。

  • 中成药(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 根据《中医药条例》,中成药是指纯粹由中药材等作为有效成分,被制成特定剂型,并声称用于“诊断、治疗、预防或纾缓人的疾病或症状,或用于调节人体机能状态”的专卖产品。产品必须向中药组申请注册,并提供安全、品质及成效三方面的证明。

  • 表列中药材(Schedule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指《中医药条例》附表1及附表2内列明的草药物质。

    • 附表1中药材: 包含31种被认为具有较强毒性或烈性的药材,如朱砂、砒石等。其销售受严格管制,通常需根据注册中医师的处方配发。

    • 附表2中药材: 包含574种较为常见且毒性较低的中药材。销售限制相对宽松。

  • 食品/保健食品(Food/Health Food): 如果一个含有药食同源成分的产品,在营销和标签上避免了任何形式的医疗声称,那么它将被归类为食品,受《食物安全条例》规管

1.3 牌照、标签与罚则

香港的监管体系以其严格的执行力而著称。

  • 牌照制度:从事中药材零售、批发或中成药制造、批发的商家,必须根据《中医药条例》申请相应牌照。

  • 标签要求:法规对产品标签有细致规定。中成药标签必须清晰列明产品名称、有效成分等信息,且必须至少以中文标示。表列中药材的名称必须与《中医药条例》附表所载的官方名称一致。

  • 严厉罚则:违反《中医药条例》的行为,最高可处100,000港元罚款及两年监禁。违反《食物安全条例》的行为,最高可处罚款50,000港元及监禁六个月。

下表总结了香港药食同源领域的核心法规及其要点。

表1:香港药食同源相关核心法规摘要

法例名称

主要管辖范围

核心要求

对药食同源产品的影响

《中医药条例》(第549章)

中医师、中药材、中成药

- 定义“中成药”及“表列中药材”(附表1及附表2)。

- 中成药必须注册,证明安全、品质、成效。

- 中药商(制造、批发、零售)需持牌经营。

- 具有明确医疗声称的产品必须作为“中成药”注册。

- 附表1药材(毒性/烈性)受严格处方管制。

- 附表2药材(常用)为保健品常见成分,但仍受监管。

《食物安全条例》(第612章)

所有在港销售的食品,包括保健食品

- 建立食物进口商及分销商登记制度。

- 要求保存食品供应记录。

- 规管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如重金属)。

- 无医疗声称的药食同源产品(如汤包、凉茶)被归类为食品。

- 需遵守食品安全标准,但无需进行药品注册。

- 营销宣传受限,不能作出治疗或预防疾病的声称。

《药剂业及毒药条例》(第138章)

西药的注册、销售与管理

- 所有西药必须向药剂业及毒药管理局注册。

- 明确界定西药的范围。

- 为中药和食品的监管范围提供了清晰的边界,避免法律上的混淆。

《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签)规例》

食品及药品的标签与广告

- 规管食品及药品的标签内容,防止虚假或误导性声称。

- 禁止宣传或销售损害健康的食品或药物。

- 严格限制了归类为“食品”的药食同源产品的营销语言,是区分“药”与“食”的关键法规之一。


二、市场脉搏:行业动态与学术前沿

香港的药食同源市场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生态系统。近年来,行业内部对“科学验证”的追求日益迫切,同时中国内地政策的持续演进也为香港市场注入了新的动力。

foodmed.png

2.1 从经验到实证:香港药食同源大会的启示

2024年5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首届“香港药食同源大会(FoodMed)”,标志着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大会汇聚了科研人员、行业创新者及监管机构,核心议题指向“科学验证”、“创新与技术”、“标准化与全球化”及“监管与安全性考量”。这反映出业界共识:单凭“祖传秘方”已不足以支撑长远发展,必须克服在物质安全性、有效性及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挑战 。未来的竞争高地将属于那些能够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产品机理和功效的品牌。

2.2 内地政策的东风:持续扩容的“药食同源”目录

香港市场深受内地政策影响。国家卫健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简称“药食同源目录”)持续更新,为香港市场提供了创新灵感和原料保障。该目录将拥有悠久食用历史、安全性获认可的中药材,界定为可合法添加入普通食品的原料。从最初的33种,到目前已包含超过100种物质,如当归、人参(人工种植)等。这一政策降低了香港企业开发相关新产品的合规风险,并能借助两地共通的消费认知,快速获得市场关注。

三、文化根基:百年传承的养生智慧

香港的健康消费是一种深植于集体记忆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实践。凉茶与老火汤,作为这一文化的两个核心载体,赋予了相关产品巨大的“文化资本”。

3.1 凉茶:从“续命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凉茶,被誉为广东人的“续命水”,是对“药食同源”理念的生动诠释。其诞生与岭南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相关,人们为防治“热气”,将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草药熬煮成汤剂饮用。凉茶文化在香港已有上百年历史,并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凉茶的角色从早期防治疾病的“灵丹妙药”,演变为五六十年代凉茶铺的社交中心,再到如今传统店铺与现代化连锁品牌并存的局面。凉茶大致可分为味苦、药性较强的苦茶(如“廿四味”)和味甘、性质温和的甜茶(如五花茶、夏桑菊)

3.2 老火汤:家的味道与调理的智慧

老火汤是向内调养身心的精髓,在广东饮食文化中,“宁可食无馔,不可饭無汤”。煲汤的核心在于“因时而食”,根据季节和体质,选用不同食材与药材搭配,如夏天用冬瓜祛湿,秋天用沙参玉竹润燥。老火汤是“药食同源”的完美实践,将猪骨、鸡肉等食材与沙参、玉竹、麦冬等中药材结合,慢火熬制,达到滋补养生的目的。在香港,汤更象征着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凝聚,一句“记得返屋企饮汤!”是母亲最深切的关爱表达。

四、市场价值与增长引擎

香港药食同源市场不仅文化底蕴深厚,其商业价值同样稳健增长,尤其在线上渠道展现出强劲动力。

4.1 市场规模与发展轨迹

  • 整体市场规模:香港保健品市场零售额从2019年的90亿港元稳步上升至2023年的100亿港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2.7%。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127亿港元,CAGR为4.9%。

  • 电商渠道的强劲增长:线上销售额从2019年的10亿港元激增至2023年的14亿港元,CAGR高达9.0%。预计到2028年,线上市场规模将达到20亿港元。

  • 线上渗透率持续提升:线上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从2019年的11.0%提升至2023年的14.0%,预计2028年将达到16.1% 22。短视频电商等新兴渠道进一步推动了线上销售渗透。

4.2 核心市场驱动力

  • 健康意识提升: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

  • 人口老龄化:65岁及以上人口从2019年的140万增至2023年的170万,对特定功能性产品需求刚性。

  •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市民有更强的消费能力为健康投资。

  • 旅游业复苏:内地游客对香港保健品的需求是推动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五、本土特色产品巡礼

香港的药食同源市场产品琳琅满目,既有传统经典,也有现代创新。

  • 传统凉茶与养生茶饮:

      • 经典凉茶:如功效显著的“廿四味”和适合日常饮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等。

      • 现代养生茶饮:品牌如维特健灵旗下的TEA CHÂTEAU(官茶坊),将传统配方与现代茶囊技术结合;

        东华三院也推出自有品牌的草本健康茶系列:。

    • 滋补汤包

      • 即饮汤包:市场领导者鸿福堂提供从中低端到高端的丰富产品线,如“响螺蟲草花淮山薏仁雞湯”。

    百年老号位元堂也推出了“瑶柱灵芝虫草炖鸡汤”等即食炖汤。

      • 即煮汤料包:尚品(Premier Food)提供搭配好的干料汤包,如“五指毛桃海底椰無花果湯包”,方便消费者自行熬煮。

  • 现代保健品

      • 维特健灵(Vita Green): 王牌产品“五色灵芝”主打提升免疫力,“维新乌丝素”则专注于改善脱发白发问题。

      • 莱特维健(Wright Life): 精准抓住抗衰老市场热点,其“NMN10000”是畅销品。

  • 中成药与浓缩颗粒

      • 经典中成药:       余仁生的“保婴丹”和“金牌白凤丸”家喻户晓;

            位元堂的“养阴丸”深受中老年消费者信赖。

      • 浓缩中药配方颗粒: 培力(农本方)是该市场的领导者,将传统汤剂变为即冲即服的科学化颗粒剂,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典范。

六、行业主要参与者图谱

香港药食同源市场的竞争格局由传统老字号和现代健康企业共同塑造。

  • 百年老字号

    • 1.北京同仁堂: 视香港为其走向世界的关键跳板,在港设立生产研发基地,构建海外发展的全产业链闭环。核心产品以安宫牛黄丸等经典高价值中成药闻名。

    • 2.余仁生:创立于1879年,以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著称,拥有GMP认证的制药中心,并率先引入指纹图谱技术进行质控。其“保婴丹”、“金牌白凤丸”是皇牌产品。

    • 3.位元堂:成功实现多元化发展,业务版图从核心中成药(如“养阴丸”)延伸至即食汤包、个人护理甚至宠物保健品等多个领域。

  • 现代健康企业

    • 1.鸿福堂:将传统凉茶和汤品通过现代化的中央厨房和庞大的零售网络,转变为便捷消费品,成为便利零售之王。

    • 2.培力(农本方):成立于1998年,核心战略是中医药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其浓缩中药配方颗粒是行业内的技术领导者。

    • 3.维特健灵:擅长将传统中药成分包装成符合现代科学逻辑的品牌保健品,并通过强大的市场推广,成功打造了“五色灵芝”等大单品。

    • 4.莱特维健:市场敏锐度高,能快速切入NMN抗衰老等新兴赛道,并善于利用线上营销和明星代言提升品牌知名度。

表3:香港主要药食同源企业概览

公司名称

创立年份

战略定位

核心产品/业务

市场特点

北京同仁堂

1669年

全球化平台

高价值中成药(安宫牛黄丸)、保健品

以香港为基地,辐射全球华人市场,品牌历史悠久。

余仁生

1879年

品质至上的传统主义者

中成药(保婴丹、白凤丸)、高端滋补品、滴鸡精

强调品质控制和科研验证,品牌信誉极高。

位元堂

1897年

多元化发展的行业巨头

中成药(养阴丸)、汤包、个人护理、宠物保健

产品线最广,覆盖从传统到现代的多个细分市场。

鸿福堂

1986年

便利零售之王

瓶装凉茶、即饮汤包

渠道为王,通过密集的零售网络渗透日常生活。

培力(农本方)

1998年

技术驱动的颠覆者

浓缩中药配方颗粒

专注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主攻B端(诊所)和C端市场。

维特健灵

1993年

中西结合的营销专家

品牌保健品(五色灵芝、维新乌丝素)

营销能力强,擅长打造明星单品,中西产品线结合。

莱特维健

2011年

紧跟潮流的创新者

NMN抗衰老产品、功能性保健品

市场反应迅速,善于抓住新兴趋势,线上营销能力突出。


结语与展望:融合与创新的未来

香港药食同源市场是一个根植于深厚文化、拥有显著经济价值、在严谨监管下规范发展,并正向科学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成熟市场。展望未来,其发展将呈现以下核心趋势:

1.科学实证成为核心竞争力:品牌必须加大研发投入,为产品功效提供坚实的科学证据。

2.数字化渠道的全面渗透: 数字化转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企业需利用社交电商、内容营销等手段实现精准触达。

3.产品形态的个性化与场景化:针对特定人群、场景和健康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将不断涌现。

4.品类边界的持续模糊功能性零食、口服美容饮品等跨界产品将带来新的增长点。

总而言之,香港药食同源市场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娴熟地驾驭文化共鸣、现代科学和数字商业“三重奏”的企业。能够在这三者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的品牌,必将在这片充满机遇的沃土上,收获丰硕的果实。

 



为你推荐

峡谷葛根粉(测试产品,勿下单)

价格: ¥28.0

立即购买
相关文章

麦冬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治疗哪些疾病?

麦冬被誉为“滋阴上品”,其甘润微寒的特性使其成为调理肺、胃、心三经的良药。无论是干咳无痰、心烦失眠,还是口干舌燥,麦冬都能发挥独特的疗效。那么,麦冬具体有哪些功效?它主要治疗哪些疾病?本文将深入解析麦冬的药用价值,帮助您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一中药材。

2025-05-08

天冬:润肺养阴的千年良药,揭秘你不知道的六大功效

“一到秋冬喉咙干,喝再多水也不解渴”——你是否也常被这类问题困扰?在中医典籍中,一味名为“天冬”的药材,因其独特的润燥生津功效,被历代医家视为调理肺阴不足、肠燥便秘的“天然润肤露”。这株攀附于山林石缝间的百合科植物,究竟藏着哪些养生智慧?现代研究又如何验证它的千年药用价值?

2025-05-09

地黄:千年药草背后的十大科学验证功效

“春采生地黄,秋取熟地黄”——这句流传千年的中医谚语,道出了地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四大怀药”之首的地黄,不仅出现在《神农本草经》的上品名录中,现代研究更发现其活性成分对糖尿病、贫血、免疫调节等疾病具有突破性干预价值。

2025-05-09

杜仲叶的功效:从传统滋补到现代保健的全面解析

杜仲叶作为中国传统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因其显著的保健功效和药食同源特性备受关注。它不仅承载着千年的中医智慧,更在现代科学研究中被验证出多种生理活性。本文将从传统杜仲叶功效、现代药理研究、适用人群及食用方法等方面,全面解析杜仲叶的独特价值。

2025-05-10

天麻的正确食用方法与健康功效

天麻(学名:Gastrodia elata,中文名:天麻),作为一种珍贵的兰科植物,根茎在中医和东亚饮食文化中已有超过2000年的应用历史。这种生长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草本植物,因其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显著功效而备受推崇。本文将详细探讨天麻的传统用途、现代科学研究、正确食用方法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为您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南。

2025-05-11

山茱萸:千年药食瑰宝的现代价值解析

深秋的山野间,一簇簇鲜红的果实如繁星点缀枝头,这便是被誉为”植物红宝石”的山茱萸。 这种看似普通的落叶灌木,却在中医药典籍中记载了超过2000年,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历代医家都将它列为滋补要药。如今,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山茱萸的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5-05-11

灵芝的用途与功效

灵芝(学名:Ganoderma lucidum),又称Reishi或灵芝,是一种在传统中医中应用超过2000年的珍贵药用真菌。它生长在温暖湿润地区的阔叶树基部或树桩上,因其稀有性和健康益处被誉为“仙草”。本文将从传统用途、现代科学研究、食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全面探讨灵芝的用途和功效,为您提供科学且实用的健康指南。

2025-05-11

黄芪泡水喝的作用与功效

黄芪(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又称黄芪或乳草,是一种在传统中医中应用超过2000年的珍贵药用植物。其根部常被用来泡水制成黄芪茶,因其潜在的健康益处而备受关注。本文将从传统用途、现代科学研究、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全面探讨黄芪茶的作用与功效,为您提供科学且实用的健康指南。

2025-05-11

西洋参的功效和主治功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西洋参(学名:Panax quinquefolius),又称美国人参,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珍贵药用植物。在传统中医中,西洋参以其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特性而闻名,常用于治疗气虚、阴虚等症状。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入,西洋参的健康益处逐渐被揭示。本文将从传统中医和现代科学的角度,详细探讨西洋参的功效和主治功能,为您提供科学且实用的健康指南。

2025-05-11

铁皮石斛的功效、作用与主治功能

铁皮石斛(学名:Dendrobium officinale),又称“石斛”或“仙草”,是传统中医中备受推崇的滋补药材。作为一种兰科植物,其干燥茎部因补阴生津、清热润燥的特性而被广泛用于养生和治疗。本文将从传统中医和现代科学的角度,详细探讨铁皮石斛的功效、作用与主治功能,为您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南。

2025-05-12

热门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