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葛根粉(测试产品,勿下单)
价格: ¥28.0
立即购买乌梢蛇是游蛇科颜值较高,无毒且药食同源的一类蛇。又名剑脊乌梢、乌峰蛇、青蛇、黄风蛇、青大将等。幼蛇时期背面鲜绿色,甚是好看。
乌梢蛇作为药用最早载于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论》,被称为“蕲州乌蛇”,是一种常见的无毒蛇。它不仅肉质鲜美,还是一味祛风湿的良药。因其干燥品通体乌黑色,表面布有菱形细鳞,故名之。《本草蒙筌》:“气味甘平,治诸风皮肤不仁,散瘾疹身体瘙痒。”《开宝本草》:“无毒。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用之,炙,入丸、散、浸酒、合膏皆有。”
【别名】乌蛇、乌风蛇、黑乌梢、乌花蛇、剑脊蛇、黑风蛇、黄风蛇、剑脊乌梢蛇。
【动物形态】体长可达2米左右。头扁圆形,尾细长,眼大而不陷,有光泽。鼻孔大而椭圆,位于两鼻鳞间。吻鳞微露于头顶,鼻间鳞宽大于长,前额鳞宽大于长,外缘包于头侧,额鳞前宽后窄,略呈五角形,眼上鳞宽大。上唇鳞8枚,第4、5枚人眼;颊鳞1枚,与第2、3枚上唇鳞邻接;眼前鳞2~3枚,上缘包至头背。眶后鳞2枚,前额鳞2枚,后颞鳞2—3枚,下唇鳞10枚,前5枚与咽头鳞相接,第6枚最大。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背鳞14~18列,从颈后起背部中央有2~4行鳞片起棱显著,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腹鳞186~205枚,肛鳞2裂,尾下鳞101~128。尾部渐细,呈青灰色或黑褐色。
【产地分布】生活在丘陵地带及田野间,主要以蛙类为食。无毒。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四川、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及广西等地。
【采收加工】春至秋捕捉,捉后处死,用刀从腹部剖开,除去内脏,卷成圆盘,置于铁丝架上,用柴火熏至焦黑,取下晒一两日,干透即成。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气腥,味淡。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肝经。
【功效与作用】祛风、通络、止痉。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临床应用】用量9~12克,焙干研粉内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灰调敷。用治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药理研究】乌梢蛇有抗炎、镇痛、镇静及调节免疫等作用。乌梢蛇血清有抗蛇毒作用。
【化学成分】含17种氨基酸、脂肪酸和多种微量元素,鲜肉含蛇肌果糖、蛇肌醛缩酶等。实验表明,乌梢蛇水煎和醇提取物具有抗炎、镇痛、抗惊厥等作用。
【使用禁忌】血虚生风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