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葛根粉(测试产品,勿下单)
价格: ¥28.0
立即购买电解质是人体细胞内外液中具有导电能力的矿物质,像钠、钾、钙、镁、氯等,虽在体内含量不高,却掌控着多项生命活动。从维持心脏跳动到调节肌肉收缩,这些 “隐形卫士” 的平衡一旦被打破,身体就可能出现各种问题。了解电解质的作用、平衡要点及补充方法,是守护健康的重要一步。
一、电解质:人体生理活动的 “调控师”
钠:体液平衡的 “调节器”
钠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核心,能调节体内水分分布,保证血液循环正常。同时,钠还参与神经信号传导和肌肉收缩,正常血清钠浓度为 135-145mmol/L。
缺乏表现:头晕、乏力、血压下降,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模糊(低钠血症)。
过量危害:导致高血压、水肿,增加心脏和肾脏负担(高钠血症常见于高盐饮食人群)。
主要来源:食盐(氯化钠)、酱油、咸菜,以及加工食品(如罐头、火腿)。
钾:心脏功能的 “守护神”
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负责维持心脏正常节律和肌肉收缩,血清钾正常范围为 3.5-5.5mmol/L。
缺乏表现:肌肉无力、腹胀、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能引发心跳骤停(低钾血症多见于长期节食、腹泻者)。
过量危害:心跳缓慢、传导阻滞,高钾血症(常见于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导致心脏骤停,需紧急处理。
主要来源:香蕉、橙子、土豆、菠菜、豆类,每 100 克香蕉约含钾 358mg。
钙:骨骼与神经的 “双重保障”
钙不仅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还参与神经递质释放、肌肉收缩,血清钙正常范围为 2.2-2.75mmol/L。
缺乏表现: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质疏松,还可能出现手足抽搐、神经兴奋性增高(低钙血症)。
过量危害:高钙血症可能引发肾结石、便秘,甚至影响心脏功能(多见于补钙过量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
主要来源:牛奶、酸奶、豆腐、虾皮,每 250ml 牛奶约含钙 300mg,是补钙的优质选择。
镁:代谢与神经的 “稳定器”
镁参与体内 300 多种酶的活性调节,影响能量代谢和神经肌肉功能,正常血清镁浓度为 0.75-1.02mmol/L。
缺乏表现:肌肉痉挛、失眠、情绪烦躁,长期缺镁可能增加高血压、糖尿病风险。
过量危害:肾功能正常者极少过量,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出现镁中毒,表现为肌无力、呼吸抑制。
主要来源:坚果(如杏仁、核桃)、全谷物(燕麦、糙米)、深绿色蔬菜(菠菜、西兰花)。
氯:消化与体液的 “协作者”
氯多与钠结合存在(如氯化钠),参与胃酸(盐酸)合成,维持体液酸碱平衡,正常血清氯浓度为 96-108mmol/L。
缺乏表现:罕见(因食盐中含大量氯),严重呕吐丢失胃酸时可能出现低氯血症,伴随碱中毒。
主要来源:食盐、酱油,以及饮用水中的天然氯元素。
二、哪些情况会打破电解质平衡?
摄入与排出失衡
大量出汗(如运动、高温作业):同时丢失钠、钾,若只补清水易导致低钠、低钾。
呕吐腹泻:短时间内丢失大量消化液,含钠、钾、氯等,是儿童电解质紊乱的常见原因。
饮食不均衡:长期低盐饮食可能缺钠,节食减肥者易缺钾、镁,素食者需注意补钙。
疾病与药物影响
糖尿病高渗状态:大量排尿导致钠、钾丢失,引发高钠或低钾血症。
肾功能衰竭:排钾能力下降易致高钾血症,钙磷代谢紊乱可能引发骨质疏松。
利尿剂使用:如呋塞米会加速钠、钾排出,长期使用需定期监测电解质。
特殊人群的高风险因素
老年人:器官功能退化,对电解质调节能力下降,且常因食欲差、服药多导致失衡。
婴幼儿:体液占比高,呕吐腹泻后易快速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及时干预。
运动员:高强度训练出汗量大,若补水不当(只喝纯水),易引发低钠血症(“水中毒”)。
三、科学补充电解质:不同人群的 “定制方案”
普通人群:饮食均衡是基础
每日摄入食盐 5g 左右(约含钠 2g),既能满足钠需求,又可避免过量。
每天吃 1 份深绿色蔬菜(补镁、钙)、1 份水果(补钾)、300ml 牛奶(补钙),基本能维持电解质平衡。
多喝水但不盲目过量,每日饮水量 1500-2000ml,避免因过量排尿稀释电解质。
大量出汗者:及时补钠钾
运动或高温作业时,每小时可喝 100-200ml 运动饮料(含钠 10-20mmol/L、钾 2-5mmol/L),或自制淡盐水(1 升水加 1-2g 盐)。
运动后吃 1 根香蕉(补钾)、1 小把杏仁(补镁),快速恢复电解质水平。
腹泻呕吐者:优先补补液盐
选择口服补液盐 Ⅲ(按说明书冲调),其钠、钾、氯比例科学,比清水或果汁更有效。
儿童每次喂 50-100ml,少量多次,避免一次喂太多引发呕吐;成人每天饮用 1000-2000ml,直到腹泻停止。
慢性病患者:针对性调节
高血压患者:限盐(每日<5g),但不可完全忌盐,可多吃钾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橙子),帮助钠排出。
糖尿病患者:控糖同时,避免因渗透性利尿丢失钾,每周吃 2-3 次土豆、山药(补钾且升糖慢)。
肾功能不全者: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补钙需选碳酸钙(对肾脏负担小),遵医嘱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