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葛根粉(测试产品,勿下单)
价格: ¥28.0
立即购买中暑是夏季常见的急症,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反应。从轻微的头晕乏力到致命的热射病,中暑的严重程度差异极大,每年都有因延误处理导致的悲剧发生。了解中暑的诱因、识别不同阶段症状、掌握急救技巧,能有效降低伤害风险。本文汇总中暑的核心知识,助你平安度夏。
中暑的常见原因
中暑的本质是 “产热>散热”,当环境温度超过人体耐受极限,或散热途径受阻时,就会引发中暑。以下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需重点关注:
高温高湿环境是主因。当气温超过 35℃、湿度超过 60% 时,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的效率大幅下降,热量在体内积聚。例如夏季正午在户外暴晒、长时间处于密闭闷热的车厢(温度可在 30 分钟内升至 50℃以上),都可能快速引发中暑。
人体水分与电解质流失过多。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如马拉松、户外施工),会导致大量出汗,若未及时补充水和盐分,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钠、钾流失),影响体温调节功能,增加中暑风险。
个体适应能力不足。老人、儿童、孕妇等人群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肥胖者皮下脂肪厚,散热困难;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身体对高温的耐受度下降,更易中暑。
不良生活习惯加重风险。穿紧身、不透气的衣物(如化纤材质)会阻碍汗液蒸发;饮酒、喝咖啡等饮品会加速脱水;睡眠不足、过度疲劳会降低身体的耐热能力,使中暑几率翻倍。
不同类型中暑的典型症状
中暑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症状从轻微到危及生命逐步升级,早期识别是干预的关键:
先兆中暑:身体发出的 “预警信号”
处于高温环境一段时间后,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此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38℃),离开高温环境,休息后可迅速缓解。若忽视这些信号,继续暴露在高温中,会快速进展为轻症中暑。
轻症中暑:症状明显的 “中度警报”
先兆中暑症状加重,体温升至 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此时身体已出现脱水和轻度功能紊乱,及时处理(如降温、补水)后,数小时内可恢复,若延误可能发展为重症。
中暑的高发人群
并非所有人在高温环境中都会中暑,以下几类人群因生理特点或行为习惯,成为中暑的高危群体,需重点防护:
户外作业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等,在高温时段长时间露天工作,直接暴露在烈日下,且体力消耗大,出汗多,若补水不及时,极易中暑。
老年人:65 岁以上老人体温调节功能退化,对高温的感知能力下降,且常因怕吹空调、独居等原因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中暑后症状更隐蔽,进展更快。
儿童与婴幼儿: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且活动量大、出汗多,若被独自留在闷热的车内(即使开窗,10 分钟内温度可升至 40℃),5-10 分钟就可能引发热射病。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因循环功能较弱,高温下心脏负担加重;糖尿病患者易脱水且免疫力低;肥胖者体表面积与体重比小,散热效率低,均属高危人群。
高强度运动者:马拉松选手、足球运动员等在高温下进行剧烈运动,身体产热激增,若未科学补水补盐,易引发热痉挛甚至热射病。
运动与出行注意
调整运动计划:高温天气选择早晚时段运动,缩短运动时间,降低强度;运动中每 15-20 分钟补水一次,运动后及时更换湿衣物,避免吹风受凉。
出行做好准备:自驾时在车内备足饮用水、湿毛巾、遮阳帘;长途旅行中,每 2 小时停车休息,活动身体,避免久坐闷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