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


中医药膳银荷炒豆芽

银荷炒豆芽,金银花色黄或白,又称金花、银花、双花、二花、二宝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主治一切疮痈肿毒与风热感冒、热病发热等病证。 荷叶味苦涩,性平,归肝、脾、胃经,具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暑湿所伤引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泄泻、头痛眩晕、吐血便血等病的调治。 绿豆芽即绿豆的芽,味甘性凉,归心、胃经,不仅能清暑热、通经脉、解诸毒,还能消肿、利尿、解酒毒、养阴润燥,现代研究有降血脂和软化血管的作用。适用于热病烦渴、酒毒燥热、小便不利、目翳等病的调治。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诸豆生芽皆腥韧不堪,惟此豆之芽,白美独异,今人视为寻常,而古人未知者也……解酒毒、热毒,利三焦。”绿豆在发芽过程中,维生素C会增加很多,而且部分蛋白质也会分解为各种人所需的氨基酸,可达到绿豆原含量的七倍,所以绿豆芽的营养价值比绿豆更大。 本方源于民间,各地都有使用。方中以清热解暑的金银花、荷叶药食两用物品为主,搭配养阴润燥、益气补中的莲藕、瘦猪肉与绿豆芽食物组成。全方为暑季气候炎热、出汗较多、气阴损伤而设,既清又补,以补为主,具清热解暑、养阴润燥、益气补中之功。适用于夏季、芒种前后心烦失眠、头痛头晕、口干口渴、便秘尿少、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不适的调养,以及夏季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疼痛、咳嗽咯痰等风热感冒以及高血压病、疖肿疔疮等病的调治。

2025-05-27

中医药膳洋参百合汤

洋参百合汤,本方又名“洋参百合老鸽汤”。西洋参又名花旗参、西参、洋参,因其与人参为同科植物、功用和人参相似,主产于西洋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尤以美国威斯康星州出产者质量最好,故名。其在中国的应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吉林省、北京市、陕西省等地均有栽培。清代医学家吴仪洛《本草从新》说:(西洋参)“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称:“洋参能补助气分,兼能补益血分,为其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其味甘微苦、性凉,归肺、心、脾经。功能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主治气阴两伤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以及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西洋参药性和缓,性凉不燥,和人参的温热峻补不同,既能补气生津,又能养阴清热,特点是补而不过、补而不燥,因此最宜于现代都市白领阶层因工作繁忙、身心疲劳所致神疲体倦、心烦气躁、虚火旺盛等亚健康的调补,以及夏天气阴两伤引起精神萎靡、身体乏力、口渴心烦等的应季清补。西洋参既可直接含服、炖服,也可泡茶、煮粥、炖汤食用,或泡酒饮服。 现代研究表明,西洋参含有多种人参皂苷、洋参多糖及少量挥发油、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成分。其对大脑有镇静作用,对生命中枢有兴奋作用;还有抗疲劳、抗应激、抗缺氧、抗心肌缺血、增加心肌收缩力以及降血糖、降血脂、抗癌等作用。 百合味甘、性微寒,归肺、心、胃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主治阴虚燥咳、劳嗽咳血,阴虚有热之失眠心悸,以及心肺阴虚内热证等。《日华子诸家本草》说:“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清代药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说:“清痰火,补虚损。”现代研究,百合水提取液有强壮、镇静、止咳、祛痰、抗过敏等作用。 方中以益气清火、养阴生津的西洋参与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百合为主,合入玉竹养胃生津、除烦止渴,薏苡仁健脾渗湿,蜜枣益气养血,鸽肉滋肾益气、祛风解毒。调料姜葱、胡椒、黄酒既能除腥提味,又取阴中见阳,阴阳互生之意。诸味配伍阴阳相益、消补得宜,有益气养阴、清补脏腑的作用。适用于夏天气候炎热,工作、学习紧张,操劳晚睡,虚火上升所致神疲乏力、虚烦躁扰、食欲不振、口干口渴、大便干结等不适的调养。

2025-05-27

中医药膳五叶芦根饮

五叶芦根饮,薄荷叶味辛性凉,入肺、肝经,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利头目、通利咽喉、透疹解毒,明朝药学家贾所学《药品化义》说:“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 藿香叶芳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化湿而不燥热,入脾、胃、肺经,功善化湿醒脾、和中止呕、解暑发表,为芳香化湿的要药。 荷叶味苦性平,清暑利湿、能升清阳;枇杷叶味苦微寒,清肺化痰、降逆止呕;佩兰叶味辛性平,化湿和中之功与藿香相似;鲜芦根味甘性寒,清热生津、除烦止呕、通利小便;冬瓜味甘微寒,利水消痰、清热解毒。 本方源于清代医学家薛生白《湿热病篇》,方中以味辛苦、性寒凉的薄荷叶、荷叶、枇杷叶“三叶”,辛温的藿香叶、佩兰叶“二叶”,合入味甘性寒的芦根、冬瓜及其白糖组成。全方合用,味辛苦、性寒凉以清解暑热,辛温以芳香化湿,味甘性凉以生津除热,共奏清解暑热、化湿健脾、生津利尿的功效。适用于夏季、芒种前后出现暑湿较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大便泄泻、头痛头晕、口干口苦等不适的调养,还适用于药物性肝病等湿热黄疸病后,余邪未尽,胃气未醒,所致胃脘微闷、知饥不食、大便泄泻等病证的调治。

2025-05-27

中医药膳五味枸杞茶

五味枸杞茶

2025-05-27

中医药膳莲子芡荷粥

莲子芡荷粥

2025-05-27

中医药膳五味猪肚汤

五味猪肚汤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