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杞菊茶,黄芪味甘、性微温,是药食两用的滋补佳品,明代医学家倪朱谟《本草汇言》说:“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清代医家张璐《本草逢原》亦谓:“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故黄芪既能补气升阳,又能补肺健脾。现代研究表明,其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抗疲劳的作用,适用于肺脾气虚引起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与体虚易患感冒等病。 枸杞子味甘性平,亦是药食两用的滋补佳品,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明代医家李中梓《本草通玄》说:“枸杞子,补肾益精,水旺则骨强,而消渴、目昏、腰疼膝痛无不愈矣。” 黄菊花与白菊花、野菊花不同,白菊花功能养肝明目,侧重清虚火,野菊花较寒凉,侧重清热毒,而黄菊花味甘性凉,侧重于疏风散热、清肝明目。 本方为邓沂教授经验方,方中以黄芪为主,与疏风散热、清肝明目之黄菊花与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枸杞子配伍,并以调味润肺的冰糖组成。全方合用,甘甜爽口,肺脾肾三脏同调,共奏补脾肺、养肝肾、散风邪、清燥热的功效。适用于处暑时节或早春时节,由于气血不足、感受风燥或风温病邪所致精神不振、身体疲乏、咽干口燥、两目干涩等病证的调治。也用于气血不足之人感冒等外感病证的预防。
2025-05-27
上海梨膏糖,梨子,既为秋季的时果,也是亦食亦药的止咳佳品,其味甘微酸而性凉,质润而多汁,功能养阴生津润燥、清肺化痰止咳,可直接食用,榨汁饮用,也可蒸煮或熬膏后食用,但生食、熟用功用有别,如明代医学家李中梓在《本草通玄》中说:“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 百部、款冬花、茯苓、杏仁、半夏、前胡、川贝母化痰止咳;橘红、香橼利气消痰;生甘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并有调和诸药的功效。冰糖、白砂糖调味为主,同时味甘性寒,还有养阴、润肺、止咳的作用。 “梨膏糖”源于民间,各地都有使用,此处介绍的是“上海梨膏糖”,亦称“城隍庙梨膏糖”。上海城隍庙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豫园毗邻,城隍庙周边庙会现已成为上海年代最为久远的商业区域,各种小吃餐厅、古玩商铺和小商品市场鳞次栉比,而以小笼包、梨膏糖、五香豆独具特色,特别是城隍庙梨膏糖最为驰名。上海梨膏糖渊源于唐初名相魏徵为母疗咳的传说,起源于清代,是家喻户晓的传统糖果,目前分为品尝型梨膏糖与疗效型梨膏糖两类,此处介绍的是属于药膳性质的后一类梨膏糖。 此药膳以梨为主要食材,与润肺化痰之百部、款冬花、茯苓、杏仁、半夏、前胡、川贝母合用,共成清热润澡、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肺热、肺燥型感冒、气管炎所致干咳无痰、痰黏难咯以及咽痒、口渴等不适的调治。秋季经常食用也有预防风热感冒、秋燥咳嗽的功效。如今,上海老城隍庙梨膏糖是上海著名的传统土特产,口感甜香如蜜、松而酥脆、不腻不黏、芳香适口、块型整齐、包装美观,由于品质优良,疗效显著,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深受广大男女老少的喜爱。
2025-05-27
青鸭煮汤羹,金秋时节,鸭子最为肥嫩,此时也是食鸭的最佳时日,秋天喝老鸭汤在江南一直以来都比较盛行。鸭子味甘性凉,入肺、脾等经,有养阴益气、补肺益脾、清热利水的作用。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说:“味甘、冷,无毒,补内虚,消毒热,利水道。”清代医学家郭佩兰《本草汇》说:“滋阴除蒸,化虚痰,止咳嗽。” 本方为民间验方,方中以青头鸭为主,合入健脾消食、理气化痰的青萝卜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陈皮组成。三者共煮为汤羹,滋而不腻,味道鲜美,既能滋阴补虚,又能利水消肿,适用于处暑前后乃至整个秋季的调养。另外,亦适用于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后期低热不退以及脾虚水肿、小便不利的辅助治疗。
2025-05-27
桂花核桃冻
2025-05-27
木耳红枣粥
2025-05-27
莲子拌牛肚
2025-05-27
2024-11-0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
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