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与行为
(一)健康
对健康的认知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在生产力低下时期,人类只关注适应和征服自然以维持生存,对健康的理解处于懵懂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关注躯体健康,伴随产生防病治病的科学,逐渐将健康与疾病看成是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没有疾病和不适就是健康,健康就是无病。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明确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三方面,三者互为依存、密切联系,构成了健康的整体观。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阐述是: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这进一步把健康的内涵扩展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充分体现生理健康是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道德健康是整体健康的统帅。
(二)健康行为和健康危险行为
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是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健康)的行为,包含健康相关行为和健康保护行为。健康危险行为(risk behavior)是指与疾病相关的行为,包含疾病行为、疾病角色行为、损害健康的习惯。常见的健康危险行为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类:
1.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
饮食过度;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食:挑食。
2.不良病感行为
它是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复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不良病感包括疑病行为、恐惧、讳疾悬医、不及时就诊、不遵从医嘱、迷信、放弃治疗而自暴自弃等。
3.日常损害健康行为
吸烟、酗酒、吸毒、不良性行为等。
4.致病性行为模式
它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包括A型行为和C型行为。加利福尼亚人类人口学研究室的贝洛克(Bellc)和布雷斯洛(Breslow)经过十五年长期研究,总结出七种健康行为,分别是:从不吸烟、有规律地体力活动、晚上睡7~8h、保持正常体重、速度饮酒或不喝酒、吃早餐、两餐之间很少吃零食。对6928名当地居民的随访表明,对于45岁男性健康行为者,拥有6~7项的男性比0~3项拥有者的预期寿命多11岁。预防心脏的健康行为有:促进健康的膳食习惯、戒烟生活方式、经常运动和建立支持性心理社会环境,(《心脏健康的维多利亚宣言》),即所谓“四大基石”。
(三)其他健康行为的分类
卡斯罗(Kasl)和柯布(Cobb,1966)将健康相关行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健康行为,指能预防疾病的行为。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吸烟、定期运动、维持合理体重是早期预防最有效途径:第二类是疾病行为,指寻求治疗的行为,在求医、遵医方面,女性的遵医率高,年轻男性的求医行为低;第三类是疾病角色行为,指按医嘱服药和休息等的康复行动。
马特拉佐(Matarazzo,1984)将健康行为简化为两类:一类是损害健康行为,也称为行为病因,对健康有消极影响,诸如吸烟、高脂饮食、酗酒等;另一类是健康保护行为,也可称为行为免疫,对维护健康有积极影响,包括定期到医院查体、系安全带、接受健康信息、每晚充足睡眠等。维持合理体重是早期预防的最有效途径。
(四)行为与健康和疾病
健康行为是预防疾病的重要因素。我国吸烟人口29436万,占全国人口的24.53%,与发达国家的吸烟率相近(21%),而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8%)。疾病谱和死亡顺位的变化表示行为危险因素扮演了重要作用。1957年我国城市前三位的死亡疾病为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消化系统疾病。而近十年来,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位项因而成价、列前三。这与美国1900年和2007年的数据相似(图2一1)。在工业化国家,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具有心脏病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危险因素,诸如:大量人群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缺乏适宜锻炼、因家庭社会崩溃而产生的压力等。因此,保持健康行为、消除危险行为是维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