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信念(上)
(一)信念与健康信念
信念是指对人、对事、对物或某种思想观念是非真假岁的认识。生活信念是信念的种,是对今生今世之中某种事物是非真假的认识。
健康信念是个体对自己采取的健康措施及其对健康影响的看法,属于生活信念。
(二)信念、态度与行为
信念规定态度的基本倾向,受信念影响的态度往往能维持较长时间而不改变基本的取向。态度(tuide)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人格倾向,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态度影响行为,一般而言,个体态度与其行为一致,改变态度就可能改变行为。知行合一,“没有信念则事无成”(撒姆尔●巴特勒)。
(三)健康或疾病信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健康或疾病信念受文化、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它造成不同个体对疾病直接原因、估计疾病严重程度、疾病适宜治疗、疾病意义上的认识差异。
1.民间医学
为适应危险环境,人类祖先通过反复试验,并观察动物行为,学会用植物止痛或治疗疾病,并建立起体液学说、印度草医学等医学学说,但影响范围限制在某一一特定地域、人群或时间范围内。世俗健康或疾病信念包括身体机能活动的特殊观点,以及特殊症状具有特殊意义。在西方世界,身体被认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必须保持“运行”,疾病则被视为机器的损坏,像胸痛这样的症状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是疾病的信号。在印度草医学中,胸痛却被认为是情绪烦乱的症状,而不是机体功能受到器质性损害的迹象。世俗健康或疾病的文化差异甚至能导致延误疾病的治疗。如“牙疼不算病,疼起来不要命”会影响及时就医。民间信念对疾病适宜治疗的认识与医生有别,当代美国人常常认为抗体能治疗感冒和流感,即便大夫也难以纠正这种信念。
2.文化环境和文化适应
人类学家和流行病学家识别出许多文化、习惯与健康危险之间的联系。由于宗教原因而戒茶、咖啡、酒精和香烟的人,患消化道和呼吸道肿瘤的风险小于相同社会经济背景和居住情况的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会友都是严格的素食者,比相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邻居患冠心病的风险小。宗教信仰和习惯影响着生活方式。习惯割礼的犹太男性比非犹太男性生殖器癌症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低,减少了感染致癌病毒的几率。
文化适应与健康有关。维持传统文化的美籍日本人冠心病现患率与日本本土近似,但已经习惯西式生活方式的美籍日本人的冠心病现患率高出3~5倍。日本文化社区的人际关系、群体豪聚力和社区稳定性的日本传统模式,比强调迁移、抱负和强烈的个人意识的西化模式,对预防随心病更有意义。在另一项研究中,同居住在郊区的人比较,美国南部城市里的非洲商美国人在城市生活时间越长,血压水平越高。生活和工作压力是其重要的原因,具有很强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团体或少数民族能够帮助移民缓解压力。
亚洲文化是以社会为中心,倡导相互依赖、相互义务,以人际关系为特色的互惠、家庭需要置于个人之上,维持人际关系协调是重要的价值取向,主导着传统成员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其中包含石顺从、雅敬、追求成就、遵照社会规范行事和最少家取的倾向。在社会取向面,中国人传统的心理特点为集体取向、他人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服从、自我抑制与女性化。传统东方患者担心自己生病会给家庭带来负担,因此不愿说出症状的性质和历史,以及有问题的行为,因为害怕招致羞耻。另一方面,受家庭意识和合群观念影响,亲朋好友视抛弃成员为耻辱,因此,他们会向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