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谷葛根粉(测试产品,勿下单)
价格: ¥28.0
立即购买“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并在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那么,何谓“大食物观”?
它绝非传统的单一“粮食观”。所谓“大食物观”,是与以前单一的“粮食观”相比,更强调“大食物”的概念。中国人的饭碗里,装的不应仅是水稻、小麦等主粮,还包括蔬菜、水果等副食品,还有肉、蛋、奶、鱼等动物性食品,以及微生物、合成物质等可食物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蘑菇等等样样都是美食。”凡是能满足人的正常生活、活动需求并有利于寿命延长的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都属于食物范畴,都要纳入到中国人的饭碗里来。
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吃的诉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动物性食品、蔬菜、瓜果等非粮食物消费逐渐增加,人民群众更加注重膳食营养搭配,这就需要建立更高质量的食物供给体系,不仅保基本,也要保多样性,大食物观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的需求。
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养活了近20%的人口,但同时也说明土地、水资源的要求已经够得很紧了。这就需要跳出“粮油肉蛋奶”的传统范畴,将视角从田间地头向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延伸,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既要用好有限的耕地,又要善待大自然的馈赠。
2015年9月27日国务院公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大健康”理念下,在国家战略驱动下,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食品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并具有丰富的食疗与保健功能,其价值日益凸显。
粮食作为大国博弈工具的属性越来越强。我们要端牢饭碗,就必须多一些备手、后手,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也能为主粮供应减轻一些压力,尽量避免在粮食问题上受制于人的风险,保护我国粮食安全。
“大食物观”,是突破资源瓶颈的战略智慧,是回应人民期盼的民生情怀,更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 它指引我们超越传统耕地,放眼森林、草原、江河湖海,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更可持续的食物供给体系。在这幅宏大的食物图景中,传承千年的食药同源产业,正展现出其作为未来发展核心力的巨大潜力。 端牢内涵更丰富的“中国饭碗”,我们正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