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是指既是药材同时又是食材,它是一个源自中国的传统概念,是指具有传统食用价值,又列入国家中药材标准中的动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许多食物既可以作为日常饮食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药食同源基本介绍:
一、历史渊源:药食同源的概念源自中国古代,中医学自古以来就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总结了前人的“食药同源”的理论和实践,衍生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医理论:在中医理论中,药食同源与“四气五味”(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紧密相关。中医认为,通过合理搭配食物的性味,可以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曾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黄帝内经》中也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说的就是食疗对于疾病的祛除作用。
三、食疗应用:药食同源在食疗中有着广泛应用。例如,生姜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常用于感冒初期的治疗;山楂有助于消化,常用于缓解食积不化。这些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进行选择和搭配。
四、现代研究:现代科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药食同源物质的保健和治疗作用。例如,某些食物中的抗氧化剂、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可以预防多种疾病。
五、产业发展:药食同源的概念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健康食品、保健品、药膳等领域。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药食同源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自然疗法:药食同源提供了一种自然的疗法,相较于药物治疗,它通常具有更低的副作用风险。这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维护健康。
七、文化传承:药食同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健康的深刻理解。通过传承和实践药食同源的理念,可以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药食同源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也是一种生活哲学,鼓励人们通过了解食物的性质和功效,来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
八、国家支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曾多次修订“药食同源”的名单。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中规定61种中药材是药食同源食品。之后又分别于1991年和1998年增加了8种和7种。
2002年相关部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把药食同源名单增加到了87种。
2015年国家颁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再次增加了14种物质。
2020年年初,国家卫健委和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当归、山柰、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等6种物品纳入《食药物质目录》,并且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启食药物质管理试点工作。
2021年11月10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印发《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的通知”规定:食药物质是指传统作为食品,且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物质。
2023年11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公告》(2023年第9号)